• 今天是 2025年10月07日 星期二
  •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  • 当前位置:首页 >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
    藏在傣家小寨里的地方风物--谷把糯
    发布时间:2021-09-28 09:47 点击数:2208次 来源:边陲镇康

    “小桥河畔,水稻飘香,凤尾的小江南秋收忙又忙……”,自入秋以来,伴随着脍炙人口的阿数瑟歌谣,镇康县凤尾傣族田坝栽种的水稻已经陆续进入秋收尾声。但笔者发现,在广袤平坦的稻田之间,还零星点缀着为数不多的稻谷等待村民采收,这便是镇康县凤尾镇傣族寨傣家村民特有的水稻品种--谷把糯。

    微信图片_20210928094711.jpg

    谷把糯俗称谷王,和普通的水稻相比,稻茎更高、稻穗更长,于每年6月初种植,9月上旬陆续成熟开始采摘,亩产约200至300公斤左右。谷把糯种植历史悠久,具体年份已无可考证,据傣族村民介绍,从小时候记事起就一直种植这种稻谷。“谷把糯是我们傣族最古老的糯米品种,我们也叫它“谷王”,据古辈老人说,从很早以前开始,我们这里就一直种这种糯米,它的口感比普通的糯米更香也更糯,而且吃起来还有一股类似玉米的香味”。正在傣族田坝采收稻谷的沙正梅,家里虽然好多年没有种植水稻,但说起谷把糯的历史,仍然头头是道。

    微信图片_20210928094714.jpg

    除了有独特的口感之外,采收制作的工序也和普通的稻谷不尽相同。据村民介绍,谷把糯比起普通的水稻成熟的更晚一些,而且同一块地里面的稻谷成熟时间也层次不齐,采收时,村民们需用镰刀逐粒进行采摘,采摘回去之后,还要用小碗作为脱粒工具,把稻谷一粒粒的刮下来。

    微信图片_20210928094717.jpg

    为了保留谷把糯更多的香味和甜味,采摘脱粒后的稻谷省去了普通稻谷晾晒的工序,直接用柴火进行迅速烘干,烘干待冷却后,方可进行归仓。

    水稻的独特性和历史性,也让傣家村民对谷把糯充满了特殊的感情。“它的工序很独特,也很传统,村民们虽然家家户户开始种植其他品种的水稻,但每年还是会拿出一小块地来种谷把糯,作为我们傣族过年过节、招待贵宾的独特之物”,闻着锅里冒出热腾腾的稻香,沙正梅和村民们围坐一旁,你一言我一语的耐心讲述道。

    微信图片_20210928094720.jpg

   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现代种植技术的更新换代,种植谷把糯的村民也随之减少,目前傣族寨仅有9户村民还有零星种植。

    微信图片_20210928094724.jpg

    为此,镇康县凤尾镇也积极寻求保护措施,以保留住传统的优质品种。据镇康县凤尾镇副镇长陈凯峰介绍,该镇目前正在和傣族寨的村民收购谷把糯良种,来年将通过开展示范种植,激发村民的种植热情,带动老百姓发展,并通过推广高产的栽培管理技术,巩固好谷把糯的种植规模,保护好优质品种”。

    (赵玉雪、高燕)


    镇康新闻网 主办:镇康县融媒体中心
    联系电话:0883-6635139 邮箱:zkxwxb @126.com 工信部备案号滇ICP备09047472号 建议使用IE7浏览器 分辨率:1024*768
   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 copyriht@2011-2012 by www.zhenkangnews.cn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