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今天是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
  •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  • 当前位置:首页 > 公示公告
    吴军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宣讲材料(五)
    发布时间:2014-05-29 15:26 点击数:2727次 来源:无

    吴军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宣讲材料(五)

     

     

    少校村官的为民情怀

     

     镇康电视台记者  李斯琰

     

    大家好!

    我是镇康电视台记者李斯琰,我报告的题目是《少校村官的为民情怀》。

    我不知道全中国有多少个村支书,但我知道作为村支书,吴军身上有三个第一:云南边防总队民警兼任“村支书的第一人,临沧市现役军人担任“村支书的第一人。这两个“第一,前面的报告中已经说到,可是我要告诉大家,他还有一个“第一,那就是——帮东村历史上的第一位汉族支书。我对吴军的关注,就是从这三个“第一开始的。作为记者,我对吴军的了解,经历了好奇、感动、敬佩、思考的过程。

    还记得,第一次接触到吴军的名字,是在我编辑《镇康新闻》的过程中,看到了一篇讲述一位武警村官关爱村民,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稿件,其中的主人公叫做吴军。出于记者的职业敏感,他的身份和他的故事让我充满了好奇:这会是一个怎样的人?他为什么要做那样的事呢?可惜新闻稿件篇幅很短,内容有限。于是我带着疑问踏上了采访之路。

    这是我第一次到帮东村,来的路上才听说,这个村地处深山,背靠缅甸,是傣族、佤族、汉族等多民族聚居村,以前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和问题村。来到村口,展现在我眼前的,却是一个山清水秀、村容整洁、民风淳朴的边陲山寨。蓝天白云下,茫茫林海间,一块块整齐划一的水稻田、玉米地,还有那一望无垠的青纱帐和绿油油的甘蔗林,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油彩画卷,满载着丰收的希望。村里有一条条光滑的硬板路,一幢幢崭新的特色民居:好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!村民们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致意。此情此景,我简直不能把这个生产发展、乡风文明的村寨与它传说中的“脏、乱、差联系在一起。直到接下来走访了十几户人家,访问了几十位村民,我才终于找到了答案。

    一进村,我遇到的干部群众都愿意接受采访,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:“过去,我们这里很穷,村民没文化,不懂法律,越穷越懒,越懒越穷。“经常有人吃酒醉、发酒疯、还有人打架,偷盗、吸毒。“吴支书来了以后,村里的治安好了,道路也平整干净了。“对!他还带领我们修公路、架电线、架水管,开发荒山搞种植。“现在村民的收入增加了,很多人家买了车,还住上了新房。“学校也越办越好,村里出了很多大学生哩!

    当我问起大家对吴军的评价时,很多人都说:“吴支书大事小事都操心,他是我们的大恩人,我们当然感激他!接下来,村民们为我讲起了发生在帮东村的故事。

    帮东村道路崎岖,山高路远,为了方便群众,吴军主动当起了百姓的跑腿人。他每次从乡政府往返辖区的时候总是多带一个背包,利用走村串户的机会累计为群众捎带各类单据、证件、药品多达几千份,为群众节省了不少劳力和财力。慢慢地,群众认可他了,他也成了百姓割舍不下的当家人。

    利用空闲时间入户走访是吴军的必修课,这也是他增进与群众感情、了解群众情况的一个重要途径,张家长、李家短、谁家的牛又下仔儿了、谁家的甘蔗又生虫了,他都会如数家珍一样记得一清二楚。

    20127月的一天傍晚,下着瓢泼大雨,吴军像往常一样走访回来,走到距村委会不远的一个斜坡时,他看到一个黑影躺在路边的水沟旁,他便走上前去查看,原来是村里经常喝酒的老人雷开橡。吴军呼喊他的名字,但他却一动不动,原来雷老汉又喝醉了。看着满身泥泞和污秽的雷老汉,吴军二话不说背起他就往家送,到家后,吴军为人事不醒的老人擦洗了身子,为其换上干净的衣服,并在床边放好一杯茶水后才离开。第二天,雷老汉酒醒以后听邻居讲了吴支书送他回家的事,立马跑到村委会大院,找到吴军,竖起大拇指说:“我活了六十多岁,你是第一个背我的村干部。今后,你说什么我都听。吴军的爱心,拉近了与村民的关系,群众都说,他这个“公家人就是老百姓的“自家人

    2009年1月的一天,担任蚌孔村片区民警的吴军在傈僳族山寨走访时,得知一名叫马小芳的傈僳族女孩,爸爸在一次雷击事故中不幸遇难,妈妈丢下她不知去向,马小芳只有跟着7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。不久,他在又一次走访时,得知另一名傈僳族儿童马建德也是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,仅仅靠爷爷种庄稼艰难的供自己上学,生活非常艰辛,同样面临着辍学的困境。于是,吴军开始了对两个小孩的长期帮扶,多年如一日,细心的吴军不但在生活中给予帮助,在学习上也时常鼓励他们。在他的多番努力下,马小芳和马建德第一次领到了政府的4800块社会扶养金,两个孩子终于可以安心读书。一天,马建德年迈的爷爷拄着拐杖走了20多公里的山路,把自家的茶叶和蜂蜜背到派出所感谢吴军。吴军跟大爷说,这些东西我不能要,你把它拿到街上去卖,给孩子换一点生活费。大爷感激说:“你帮了我们那么大的忙,这只是我的一点心意,你一定要收下。面对大爷的盛情,吴军硬是塞给大爷200块钱,满怀激动地收下了这份心意。

    说起村支书吴军,帮东村大缅寺村民鲁小二一家心里充满了无尽的感激。几年前,鲁小二的丈夫遭遇车祸身亡,为了两个读书的孩子,她只能只身一人外出打工,仅留下两个孩子自己在家。破烂不堪的茅草土坯房下,两个孩子穿着脏兮兮的衣服,吃的是半生不熟的饭菜,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那盏电灯泡。经过吴军多方奔走协调,勐堆乡政府筹集两万元、镇康县公安边防大队出资一万元,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为鲁小二家建新家。新房子盖好那天,吴军来到鲁小二家,为了感谢这位对自己恩重如山的村支书,鲁小二把家里唯一的一头小猪杀了,要把小猪腿送给吴军,吴军婉言拒绝了。过了一段时间,吴军又一次来到她家走访,鲁小二悄悄把家里的老母鸡杀了,准备招待吴军,吴军推辞工作忙,匆匆离开了。吴军说:“看到他们这么困难,我心酸、难受,怎么能要他们的东西,怎么吃得下他们的东西。

    帮东村的傣族老大爷金华荣说:“吴军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,他对我们太好了!金华荣老人今年63岁,有一儿一女,按照当地农村的风俗,老人年迈以后要跟儿子住在一起。可是狠心的儿子却不赡养老人,儿媳对老人也不孝顺。儿子的新建的家容不下老两口,老房子已经拆了,无奈之下,老俩口只能搬到土坯茅草房的猪圈去住。更让人气愤的是,儿子还用老人的名义领走了他们的低保,变卖了他们的土地。狠心的儿子没有给过老人一分钱,从此不闻不问。金华荣老两口成了事实上的“三无孤寡老人。有人问老人:“你们有没有想过以后的日子怎么办?老人苦笑着说:“我们还有什么盼头,就过一天算一天喽。吴军了解到这种情况,心里五味杂陈。愤怒之余,他暗下决心要帮助老人盖新房。他心里想,至少得先让老人有房子住,不能让他们的晚年在猪圈里度过。通过他积极争取,勐堆边防派出所党支部筹集资金3万多元为两位老人盖起了“爱民屋。金华荣老人说,吴军不仅是他的“好儿子,还是他的“棍哩、他的“恩人。

    其实,在帮东村,吴军帮助过的群众有很多很多,他为群众做过的好事、办过的实事也难以用数字来计算。可在吴军看来,这些事情都不值一提。

    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才见到吴军。他刚从地里回来,拿着锄头,穿了一身迷彩军装,挽着裤脚,鞋子上沾满了泥土,乐呵呵的跟我用镇康话打招呼。我好奇的问他:“您不是山东人吗?怎么说了一口镇康话?他笑着说:“七年前刚来的时候,群众总是听不懂我说的山东话,笑话我。我就想啊,语言不通我怎么开展工作呢?既然要融入帮东村,我就得学当地话。我现在不光会讲当地汉话,还学会了一些傣族日常用语。

    随着话题的深入,我问吴军一个重要问题:“你的工作动力来自哪里?他平静地告诉我:“和平年代的军人,不用上战场抛头颅洒热血,对于我们驻地的父老乡亲,我们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?这是我时常思考的问题。他的这一番心里话让我回味了很久很久……

    我翻开吴军的走访笔记,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:

    “每天当我为群众的琐事奔波的时候,我感到的不是光荣,而是心痛,为边寨山村的贫穷落后而心痛。这朴实的话语中所饱含的深情,让我的眼眶湿润了。

    采访进行到最后,记者问村民武贵才:“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?

    他说:“让吴支书留下来。

    记者又问在场的群众:“你们最担心的是什么?

    村民们回答说;“怕吴支书调走。

    此情此景,我不由得想起诗人艾青的诗句: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?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!

    是的,正是怀着对帮东村群众的挚爱,怀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,吴军,这位穿着军装的村官,把百姓当父母、当亲人、当朋友,用火红的青春、辛勤的汗水赢得了村民的真心拥护,成了百姓离不开的人。他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、党的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,是大美临沧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时代楷模。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当代军人的风采,演绎出一名基层村官平凡而壮丽的人生乐章!

    ……

    采访工作早已完成,但我的感慨与思考还一直在继续。

        我在想,如果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,都能够心存一份担当、坚守一份责任,人民群众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,我们也定会成为吴军那样群众离不开的人!

    我的报告完了,谢谢大家! 

     

    镇康新闻网 主办:镇康县融媒体中心
    联系电话:0883-6635139 邮箱:zkxwxb @126.com 工信部备案号滇ICP备09047472号 建议使用IE7浏览器 分辨率:1024*768
   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 copyriht@2011-2012 by www.zhenkangnews.cn all rights reserved